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gzxinyifeng.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gzxinyifeng.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gzxinyifeng.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gzxinyifeng.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熄灭的灯火——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战争中的人们_产品中心_安博棋牌2023最新版_官网
微信

热线服务
手机/微信同号13926842159

安博棋牌专业的技术、规范的管理、踏实的态度、优质的服务10年专业从事各类真空泵制造、而且熟悉爱德华真空泵故障大全的各种维修方法。 139-2684-2159

安博棋牌2023最新版扎根东莞,长期服务于真空泵领域内设备及配件的高科技企业,服务全国。另外需要爱德华罗茨泵油 的也可以来找我们

产品中心当前所在位置 : 首页 > 产品中心

安博棋牌

熄灭的灯火——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战争中的人们

来源:安博棋牌
发布时间:2025-01-13 11:08:55

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世界历史而言是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

产品详情

  

熄灭的灯火——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战争中的人们

  1914年开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世界历史而言是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即便这场战争主要在欧洲地区进行,即便进行时间只有四年零三个月,尽管从破坏性来看远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是对于欧洲人,尤其是经历过战争的那一代欧洲人来说,是最难以忘却的一场灾难。

  欧洲的历史学家们在寻找能与之相比的历史事件时,会不约而同将之与公元4世纪的罗马帝国崩溃相比——这会给人一种非常深刻的印象,使人们能直观理解一战的规模和惨烈。

  一战是开始、是原因,也是结果。谁也不会想到,一场偶然性的(尽管也存在诸多必然)、荒谬无比的刺杀会将欧洲和半个地球卷入一场世界大战。

  1914年6月28日10时许,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首府萨拉热窝(此地在当时除了地理、历史领域的学者和旅行者外,很少为人所知)。

  塞尔维亚王国陆军总参谋部上校、狂热的民族主义者德拉古廷·迪米特里耶维奇组建的塞尔维亚“黑手党”所雇佣的7名刺客在萨拉热窝街头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

  行刺起初并不顺利,刺客们投掷的炸弹只伤到了几名路人。刺客们纷纷逃窜,有一名被当场逮捕。

  斐迪南大公觉得自身是带着诚意来到这里访问,很不满遭遇如此事件。他执意要求去医院探望伤者。汽车队伍因此改道,司机却拐错了路,不得不在拉丁大桥边倒车,造成了拥堵。

  最后一名刺客,18岁的肺病患者加弗利洛·普林西普正好站在路边。大公的乘车在倒车时正巧停在他面前,距离不到两米。他没有犹豫,掏出勃朗宁手枪扣动板机。所有人都在惊讶中不知所措。当司机反应过来,连忙启动汽车时,大公和他的夫人索菲双双喷出献血,倒在敞篷车后座。另一名在附近的同谋者随后迅速贝尔格莱德发出消息:

  普林西普在行刺成功后迅速吃下贴身携带的毒药。然而或许因为毒药过期,他在痛苦挣扎中并没有死去。10月,他被判处20年徒刑。

  1918年4月,因他行动而引发的战争进入到第四个年头时,他因肺结核死于监狱,时年23岁。普林西普在南斯拉夫地区的评价呈现两极化,

  斐迪南遇刺时所乘车辆及穿着的外套,现存于奥地利军事历史博物馆(HGM)。斐迪南大公(1863—1914)是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关于约瑟夫皇帝的介绍可参考本公众号另一篇文章:

  )的侄子。皇帝与皇后伊丽莎白(茜茜公主,1898年在日内瓦被一名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随机刺死)的独子、皇储鲁道夫在1889年与情人自杀殉情后,尽管老皇帝并不太满意自己的这位侄子,但经过权衡只能选他为顺位继承人。此前,身为奥匈帝国陆军总司令的斐迪南刚刚结束视察在波斯尼亚举行的一场军事演习,演习的假想敌根据该地区惯例就是塞尔维亚。斐迪南是一名改革派支持者,他赞同将帝国治下的斯拉夫人聚居区(后来的南斯拉夫西部地区:波斯尼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重组为克罗地亚王国,享受与奥地利、匈牙利同等地位。他的这一观点被大塞尔维亚主义者认为是一种威胁。这也是实施刺杀的根本原因之一。

  斐迪南大公的妻子索菲(1868—1914)出身于普通贵族家庭(索菲出身伯爵家庭,但根据哈布斯堡家族必须与王室通婚的制度,仍然属于不门当户对,因此她与斐迪南的孩子没有皇位继承权),由于此原因在帝国宫廷遭受种种慢待和非议(如没有正式头衔、不能获封皇后、不能在正式场合出席活动(大公以军人身份时除外)、所生子女不能获得皇室头衔、死后不能葬于皇家墓地等)。斐迪南与索菲感情甚笃,本欲借此次波斯尼亚之行让她感受帝国皇储妻子应有的尊荣,却不成想双双踏上不归之路。那一天也是两人婚姻14周年纪念日。

  德拉古廷·迪米特里耶维奇(1876—1917)塞尔维亚王国陆军上校、总参谋部军事情报处长官,出生于贝尔格莱德的一个工人家庭。5岁时父亲去世,小学毕业后在尼什居住,当时那里有许多驻军,他因此第一次接触军队并产生好感。他在贝尔格莱德完成高中学业后考入军事学院。1896年以陆军士官学校所在班级第六名的名次毕业,进入步兵团服役。1905年通过参谋业务考试,被授予一级参谋上尉军衔。之后被送往德国柏林深造(塞军要求参谋军官需要接受外军培训)。回国后分配至陆军总参谋部,之后担任多支一线年开始担任总参谋部情报部参谋长。一战爆发后,历任情报处长、多支集团军参谋长。1916年被政府逮捕,理由是涉嫌多次策划实施颠覆政府、谋杀摄政王的阴谋。1917年6月26日,因被指控叛国罪名成立被枪决。他是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秘密团体“黑手会”的创始人和最活跃成员(代号阿匹斯——参见本人照片姓名后缀),曾经在1903年参与暗杀国王亚历山大和王后。主流研究界认为他也是1914年萨拉热窝刺杀斐迪南大公的幕后策划人。

  萨拉热窝事件尽管引发了一时轰动,全欧洲为之震惊。然而,人们都认为这不过仅仅是一次突发意外。

  帝国都城维也纳的音乐依旧,人们虽然在谈论这一事件,但更多表露出的只是幸灾乐祸或几声叹息。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小资产阶级也正在享受到社会进步的成果;那些无产阶级也在社会制度逐渐完备中获得保障,甚至有一些人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谁敢作敢为,谁就能获得成功”。——这是当时普遍流行的观点。

  社会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学术、文化艺术的发展,这时的欧洲科技、文学、音乐等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兴盛阶段,正因为此,人们将这一时期称之为“欧罗巴的浪漫主义年代”。

  1900年的维也纳。维也纳的德语名称是Wien,而其英文Vienna可能源自于意大利语或法语,具体来源至今学术界仍有争议。早在公元前500年就由凯尔特人建立最早的雏形,公元15年成为罗马帝国北方的边境军事要塞。正式作为一座城市则要到13世纪,1278年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1683年9月12日,维也纳在被奥斯曼帝国军队围困两个月后,由哈布斯堡、波兰-立陶宛联军解围,是为维也纳之战。1815年拿破仑战败后,处理善后事宜的维也纳会议也在此举行。1850年维也纳开始大规模扩建,进入近代该城历史的鼎盛时期。1873年承办第5届世界博览会(会期106天)极大促进了城市建设和繁荣。维也纳也在这期间因建筑艺术、音乐绘画等文化成就享誉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直接影响到维也纳,但是在后期也引发了食物和衣物的供应危机。维也纳是德语圈中仅次于柏林的第二大城市。

  。柏林的名称起源于有记载最早定居于此的西斯拉夫人。12世纪日耳曼人将斯拉夫定居者驱逐后开始将此前的两个村镇扩建为城市(1237年)。当时城市以施普雷河为界,东岸是商人聚居区(柏林),西岸是渔村(科隆),1307年两区合并,正式称为柏林。之后柏林加入著名的汉萨同盟,但此时与波罗的海沿岸那些繁华的商业城市相比,柏林只是神圣罗马帝国边疆区域的一座普通小城市。1415年,柏林在霍亨索伦家族领袖成为勃兰登堡选帝侯后作为其驻地,政治地位获得大幅度提升。1688年选帝侯腓特烈一世继位后,柏林与其周边开始兴建夏洛滕堡宫、波茨坦离宫、军械库、教堂等重要建筑,逐渐步入繁荣阶段。此后赢得了“施普雷河畔的雅典”之赞誉。1701年,腓特烈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柏林也随之成为王国都城。此后到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1740—1786在位)时期,柏林的老城区西部慢慢的出现大量巴洛克、洛可可式建筑,该区域后来也被称为“腓特烈城”(Friedrichstadt)。腓特烈二世期间爆发的七年战争中,奥地利、俄国军队曾短暂占领柏林。1806年拿破仑大军也曾占领柏林。不过这几次战争都没有给城市造成严重破坏(拿破仑曾将勃兰登堡门上的胜利女神马车拆下运回巴黎)。此后柏林又开始大规模扩建,大批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拔地而起。1810年,著名的柏林洪堡大学成立。1837年后,西门子等近代著名企业在柏林建立工厂。1871年,德意志地区统一后,柏林成为德意志帝国的首都。1894年,建造国会大厦。到1900年,柏林的工业、经济、城市建设已经与伦敦、巴黎、纽约不相上下,成为新的世界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02年,柏林开始运营第一条地铁线路。此时城市人口达到约270万。一战期间的柏林虽然城市建设没有遭受大范围破坏,但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巴黎(Paris)一名一致认为来自于古代高卢人部落“巴黎西人”,该部落公元前3世纪在塞纳河一带聚居,而其居住地之一就是今天巴黎的核心区西提岛。公元前52年,罗马军队征服巴黎地区,并在此长驻。公元358年,罗马人开始在此建设宫殿,这一年也被认为是巴黎作为城市的开始。四世纪时,巴黎正式作为城市名称确定下来。不过这时候罗马帝国的高卢行省中心是如今法国中南部城市里昂,巴黎还只是一个次要小城市。公元508年,法兰克人占领巴黎,国王克洛维一世将巴黎定为墨洛温王朝首都。此后木板建造的教堂、宫殿慢慢的出现。但在克洛维死后,随着法兰克王国分裂,巴黎又恢复到地方城市状态。加洛林王朝时代,包括最著名的查理大帝时期,法兰克王国都城也一直在亚琛等城市之间不断变换(关于亚琛的介绍可参考本公众号另一篇文章:

  ),巴黎是作为罗贝尔伯爵家族的领地而存在。845年,来自北方的维京人侵巴黎,城市周围为增强防御开始建起城墙。11世纪开始,巴黎的城墙完全环绕城市,并且道路被拓宽。1190年,卢浮宫初建。1348年,巴黎遭受黑死病袭击,当时巴黎人口约有20万,但一天之内就曾造成800人死亡。1356年巴黎修建第二道城墙。1466年再度爆发的黑死病造成巴黎约4万人丧生。百年战争期间,巴黎曾经被英军占领。百年战争后期,虽然法国收复巴黎,但在这期间法国的政治中心在南部卢瓦尔河地区。16世纪初,巴黎再度恢复权力中心地位,一系列宫殿、花园新建而成。1572年8月24日,巴黎的天主教势力对新教胡格诺派实施大屠杀,这就是著名的“圣巴托罗缪之夜”。之后屠杀从巴黎扩散到法国许多城市,持续数月。路易十四(太阳王,1643—1715在位)时代兴建凡尔赛宫。此时的巴黎虽然有近50万人口、约25000栋房屋,但街道狭窄、曲折,建筑密集(主要为木制),环境肮脏。这期间鼠疫多次侵袭巴黎,造成大批人口死亡。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大量巴黎旧地名被更改,国王雕塑被推倒,一些教堂和王室建筑被破坏。拿破仑执掌法国时期(1799—1815),巴黎获得新的扩建,大批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出现,塞纳河两岸得到整修。拿破仑失败下台后后巴黎被反法联军(俄、英、普鲁士)占领。此后巴黎接连发生革命,期间交替出现霍乱流行,造成人口大幅度减少。1859年,法国开始实施大规模城市规划建设(工程规划以塞纳省省长奥斯曼命名),巴黎城墙被拆除,建设环城公路,许多街区被拆除开辟新大道;一大批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广场、公园、住宅区、火车站、图书馆、医院、学校和公共设施出现。不过,该工程因为将一些历史建筑和文物拆除而被后世一些人质疑。1870—1871年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运动期间,巴黎城市遭到战乱破坏。1871年5月24日,巴黎公社人员放火烧毁巴黎大批主要建筑。1889年,巴黎主办世界博览会(会期182天),同时为纪念大革命一百周年,埃菲尔铁塔(当时世界最高人工建筑)修建。1900年,巴黎再度主办世界博览会(会期210天),同年首条地铁开通。一战期间,虽然德军曾炮击、轰炸巴黎,但没有导致非常严重破坏。

  1900年的伦敦(London)。伦敦的名称由来不详,公元2世纪时即已出现,那时候的名称拼写与如今相比还是有较大区别——伦蒂尼( Londinium)一词有着较明显罗马特色。后世对此有许多不同解读(凯尔特起源说、威尔士起源说)。罗马人征服不列颠并建立行省后,这座城市初步获得繁荣发展,当时人口即达到约60000人。5世纪初,随着罗马在不列颠统治的结束,伦敦不再作为行省首府,甚至几乎被遗弃。公元500年开始,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主不列颠后,继续沿用罗马时代的定居点,包括伦敦。680年时,慢慢的变成了不列颠最主要的港口。自9世纪初叶开始,随着维京人的频繁入侵(对伦敦有三次大规模袭击),伦敦再次陷入衰退期。950年后,伦敦得到了恢复性发展,但此时维京人当中的丹麦人势力依旧有着非常大影响,其律法在这一地区拥有很高权威。进入11世纪后,伦敦已经是全英格兰最大的城镇,其威斯敏斯特教堂是当时欧洲最宏伟的建筑之一。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维京人后裔,1066—1087在位)登陆不列颠,在黑斯廷斯击败盎格鲁撒克逊国王哈罗德,随后开始了对英格兰的统治。威廉将加冕仪式选在新扩建的威斯敏斯特教堂——从此这里就成为历代英王登基加冕的地方。威廉为震慑当地居民修建的伦敦塔是英格兰第一座石制城堡。此后伦敦又逐渐发展成为商业中心,12世纪人口达到约18000人,到13世纪猛增至10万人。14世纪中期,席卷欧洲的黑死病夺去了这里三分之一人口的生命。由于商业贸易的发展,伦敦居住者中出现大批从不列颠各地和海外到来的移民。1530年非流动人口约50000人,1605年达到22万5千人左右。1665—1666年伦敦遭到大瘟疫侵袭,约10万人丧生,占当时该地人口的五分之一。瘟疫之后的一场大火让全城的木质建筑几乎横扫一空,之后重建耗时超过十年。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发明家胡克(真空泵、显微镜设计者)负责主导设计了重建工作(包括参与设计格林尼治天文台)。1708年,圣保罗座堂竣工。随着泰晤士河新桥梁的建设,南伦敦也逐渐发展起来。18世纪,伦敦犯罪率居高不下,1750年第一支专业警察队伍成立。此时伦敦的幼儿死亡率很高,多数儿童活不过三岁。咖啡店开始大量出现并成为人类社交的重要场所。随着新闻传播的发展,最早的媒体中心也慢慢的出现。文学家塞缪尔·约翰逊(1709—1784)这样评价伦敦(1777):“任何有文化的人都不会愿意离开伦敦。不,先生,当一个人厌烦伦敦,他便厌烦人生;在伦敦,一切人生所需均应有尽有。”1831年时,伦敦慢慢的变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但因过于密集的居住人口导致霍乱经常发生。1851年,第一届万国工业博览会(世界博览会前身)在伦敦举办(会期140天)。为缓解日渐拥挤的交通,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开始运营。一战期间,伦敦遭受德国飞艇、轰炸机多次侵袭,造成较大损失。

  1900年左右的阿姆斯特丹(Amsterdam)。阿姆斯特丹的名称来源于水坝的名字,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这座城市的起源。早先时此地只是一座小渔村。1275年随着湿地附近堤坝的建成,该名称第一次被记录下来。1300年,正式被作为城市。1327年,阿姆斯特丹名称确定。与荷兰其他城市相比,该城的历史要相对短暂很多。随着与汉萨同盟贸易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新教徒反抗当时统治荷兰地区的西班牙王室迫害,1581年荷兰独立,随即建立共和国。由于环境的宽松,大批受迫害的宗教难民栖身于此,这里很快发展成为欧洲最主要的自由出版中心。17世纪是荷兰发展的黄金时代,一条条商船从阿姆斯特丹驶往波罗的海、北美洲和非洲,更远抵达东南亚、南美洲。阿姆斯特丹此时成为了欧洲航运中心和最早的世界金融中心。1602年,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此地设立。不过好景不长,进入18世纪后,先后与英国、法国的战争破坏了这里的繁荣。1794年荷兰被拿破仑率领的法国军队占领,随即共和国灭亡。1815年,荷兰摆脱法国统治,与比利时和卢森堡大公国组成荷兰王国,阿姆斯特丹也随之获得新的发展。19世纪末,新的博物馆、中央车站、音乐厅先后建成。运河的开通也给城市交通发展和商业交流带来极大促进。一战中荷兰保持中立,因此没有遭受战火破坏,但由于食品和燃料的短缺也引发了被称为“马铃薯暴乱”(Aardappeloproer)的动乱。

  。米兰的名称源自公元前400年居住在这里的凯尔特部族,罗马人与公元前222年征服该地区后,很快成为罗马的北方商贸中心。罗马帝国中后期,米兰一度成为西罗马首都(四帝共治时代,293—305)。当时米兰成为仅次于罗马的欧洲第二大城市,人口约30万。3世纪米兰被正式划入罗马皇帝直辖领地。313年,君士坦丁一世(大帝,306—337在位)颁布著名的米兰敕令,宣布帝国境内公民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承认其合法地位。米兰随即很快成为基督教中心。774年,法兰克的查理大帝曾经入主米兰。11世纪,米兰从神圣罗马帝国独立出来。14世纪米兰没有遭受流行的大瘟疫影响,但在15至16世纪先后遭受三次大规模瘟疫侵袭,共有约14万7千人丧生。1629—1631年间的鼠疫令米兰13万居民中的6万人丧生。因为米兰处于重要的商贸线路交汇点,因此成为自由主义思想聚集中心,并因此与神圣罗马帝国交恶。1162年,神罗皇帝腓特烈一世(绰号“巴巴罗萨”,1155—1190在位)攻陷米兰,并将之夷为平地。14世纪后,米兰进入僭主专制时代,这期间迎来了文艺复兴的浪潮,虽然期间先后被法国、西班牙势力统治,但城市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同时米兰还成为意大利重要的农业、丝绸业中心。18世纪初,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米兰,之后拿破仑一度以米兰为中心建立起在意大利的统治。1861年,米兰被正式纳入意大利王国的一部分。此后米兰很快发展成为意大利重要的工业中心。1906年,米兰承办了以运输工业为主题的国际博览会(会期197天)。一战期间,米兰未遭受战火影响。

  全球化的时代断绝了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因为所有国家在经济上有着密切联系;除了经济网络外,在国际交流上,特别是金融贸易的联系会让战争变得毫无意义。

  他的这一观点在欧洲引发了共鸣,从伦敦到柏林,再到维也纳,知识界普遍认同他的看法。

  就连卡尔·马克思之前也曾认为:资本获得了新权力,金钱将消解传统,连接世界。

  诺曼·安吉尔(1874—1967)爵士、作家、经济学家。早年预科学校毕业后前往瑞士日内瓦大学学习。后移居美国,在圣路易斯担任报社记者,又到旧金山担任报社编辑。1899年回到欧洲,在巴黎担任《信使报》英文版编辑。1905年任《每日邮报》常务经理兼主编。后辞职,专职写作。他著述颇丰,在此后创作生涯中出版41部书籍,发表文章2000余篇。一战期间,他服务于一支医疗救护队。之后两度赴美国与一些当地团体为国际联盟工作。1928年成为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研究员,之后被选为世界反战反法西斯委员会主席。193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认为战争没有办法解决国际争端,任何国家都不可能通过战争在经济上获得好处。

  8月4日23时(伦敦时间)(柏林时间5日零点),德国宣布拒绝英国提出的最后通牒。

  德国在8月1日致询法国是否将会在未来德国与俄国战争期间保持中立,法国的答复是将依照国家利益行事。

  同一天,德军根据历经十多年不断修订,早在1906年就确定的“施利芬计划”,入侵中立国比利时,进攻其列日要塞。

  1914年一战爆发前,欧洲大致已经分化成两大阵营——以英国、法国、俄罗斯为一方的协约国;以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为一方的同盟国。德意志帝国统一初始,在俾斯麦这位德国历史上最出色外交家主导下,与此前的敌人奥匈帝国、俄罗斯结成了理想的“同盟”(1881《三皇同盟》,主旨承诺相互中立)。该条约的签订保证了德国免于同时面对东西两大竞争对手的窘境。然而随着威廉二世即位,开始采取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全力发展军备,欧洲局势变得逐渐紧张起来,军备竞赛(海军尤其显著)慢慢的出现。在此环境下,一贯奉行“光荣孤立”的英国面对德国这个欧洲大陆的工业、陆军强国正在大力扩充海军,对自身海权地位构成重大挑战的情况下,选择与此前的宿敌法国在1904年缔结《友好协约》,不但成功化解了两国在殖民地政策、政治体制方面的矛盾,更确立了合作防范德国的联盟基础。由于德国与俄国在东欧的竞争对手奥匈慢慢地增加关系,同时拒绝延长与俄的协定,俄国逐渐与德国宿敌法国靠拢。1907年,俄国加入英法之间的协约。三国协约体系正式形成。德国此时也与奥匈、意大利正式缔结了同盟条约。然而此时德国或许并不清楚,意大利早在1902年就与法国秘密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因此所谓三国同盟实际上只有德奥两个讲德语的兄弟之间有牢固约定。一战爆发时,意大利并未直接参战,处于“中立”状态(亦或是在观望)。1915年4月,意大利在伦敦与协约国签订密约,加入其阵营,随即在5月23日对奥匈宣战。1916年8月27日,意大利对德国宣战。

  列日要塞是比利时在列日城周边修筑的钢筋混凝土堡垒群,由12座环形分布在这座铁路交通枢纽周边的堡垒组成,每座堡垒之间相隔距离约4km,保证其中之一遭到攻击时,周边两座堡垒可提供火力支援。要塞修建于1888至1891年间,设计者是由出生在比利时的军事建筑工程师亨利-亚力克西·布里尔蒙特(1821—1903)设计督造。堡垒除露出地表的炮台、观测工事外,主体部分均位于地下。每座堡垒都设有能够360度旋转的圆顶炮台,可安装各种口径重型火炮,配套的地下掩体可以容纳500名士兵居住。布里尔蒙特最初还设计了附属防御工事和战壕,以求保护主堡垒群,但未获得政府批准。每座堡垒均配有57mm口径速射炮,120mm、150mm口径加农炮,210mm口径榴弹炮,每一处堡垒共装备78门各种口径火炮。不过,这些堡垒之间并没有交通壕连接,通讯也只可以通过有线电线mm炮的炮塔可以升降外,其余炮台均不能藏于地下。由于存在许多沟壑,因此多座堡垒之间很难完全相互支援。要塞面对列日城的一面防御相对薄弱。此外,各堡垒通风系统也不是非常顺畅。由于该堡垒是按照1890年代广泛使用的最大口径火炮(210mm)为标准设计防御,因此到一战时已经显得有些落后了。尽管如此,当8月5日德军进攻列日开始后,用了整整十余天才将其攻克。一战结束后,比利时方面认为其发挥了作用,故而进行了翻新加固。

  列日要塞位于马斯河与另一条小河的交汇点,以南紧邻阿登高原,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相邻,其最大的目的是扼守德国通往布鲁塞尔的铁路线(该铁路最终连接巴黎)。一战期间的比利时奉行中立,但因其处于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因此还是遭到德军入侵并在战争中一直被占领。

  英国内阁此前本来已经达成绝大多数成员共识:保持最大的平静…不让英国被拖入欧洲的争吵,除非英国本身遭到攻击(这基本无可能)。”

  英国人判定,即将面对德军的法国军队无法单独阻挡对手,而法国的崩溃将意味着英国将单独面对德国的威胁。

  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爵士向内阁建议:若德国攻击法国或中立的比利时领土,英国就应当向其宣战 。

  于是英国向德国发出“24小时内禁止进攻比利时”同时结束德法边境军事行动的最后通牒。

  当伦敦上空飘荡着大本钟整点报时的声音,海军部的窗外飘来附近街头“上帝保佑吾王”的合唱。与此同时,“对德作战开始”的密码电报从海军部大厦楼顶的天线传送到处于泰晤士河口、苏格兰斯卡帕湾、北海、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各个角落的每一艘悬挂白色皇家海军军旗的军舰。

  从此刻开始,德国哲学家尼采曾经预言过的充满荒诞、怪异、骚动和暴力的世界成为现实。

  1900新世纪前出生的那一代年轻人怀着无限热情,在爱国主义和斗争精神的感召下投入了这样一场战争。

  “某种意义上,战争给当时人带来一种解放和释然,尤其对于中产阶级年轻人而言”。“曾有一段很短时间,欧洲各民族是以愉快的心情去屠杀他人,也被他人所屠杀。”

  与不谙世事,盲目乐观的青年人不同,老一代的政治家有人看到了充满晦暗,毫无明朗预期的未来。

  5日凌晨,格雷爵士注视着伦敦白厅的灯光逐渐熄灭,发出了那句著名的叹息:

  爱德华·格雷(1862—1933)英国子爵、外交大臣、鸟类学者。出生于伦敦一个男爵世家,曾祖父一代即获封爵位。他的父亲是一名陆军上校,他是七个孩子中的长子。12岁时父亲意外去世,祖父将其抚养成人。之后入牛津大学人类文学专业,在校期间曾师从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克里顿教授,但他并未专注于学业,在闲散之余成为学校网球冠军。20岁时祖父去世,他随后继承了男爵头衔和2000英亩的庄园。而后他转换专业学习被认为较容易的法律,但1884年因违纪被开除,不过学校仍然允许他参加考试。不过他并未拿到相关学位。此后他在担任海军大臣的亲戚推荐下担任了财政大臣的助理私人秘书(无报酬)。1885年当选当时最年轻的下议院议员。1898年在铁路公司任职,后来他回忆说这段工作是最愉快的经历。1892年获选为外交副国务秘书。1905年担任外交大臣,直至1916年,是英国历史上该职位连续在任时间最久的人。1907年,他主持与俄国签署协约,正式组成与法俄的联盟。同年,获得被开除的母校牛津授予荣誉法学博士。1915年他主持签署了与意大利的协约。1916年底因内阁更迭不再担任外交大臣,但仍保留了上院议员身份,并获封子爵。1918年当选为国际联盟主席。1919年担任英国驻美大使。此后他的视力急剧恶化,但之后仍然获选上院自由党领袖。这期间他也因视力原因错过了首相提名。1928年当选为牛津大学校长。他在此期间还兼任国家铁路公司的董事。他还是英国鸟类学研究基金会发起人之一,并热衷于相关研究。他发表多篇关于捕鱼的论文,另出版有鸟类研究专著。他1885年结婚的妻子在1906年因交通事故意外离世。之后他1922年与一名男爵遗孀结婚,6年后妻子去世。他在两次婚姻中都没有子嗣,不过被认为有两个非婚生女儿。他去世后堂兄继承了男爵爵位。他的两个兄弟1911、1928年间先后在非洲遭遇狮子和水牛攻击身亡。

  大本钟塔楼于1859年落成,是英国最大的钟塔,也是世界上最大、最准确的四面报时钟之一。该钟塔也是威斯敏斯特宫(议会两院所在)建筑的一部分。

  一战期间的1916年,大本钟因伦敦遭受德国飞艇袭击而暂停播报时间,钟面夜晚熄灯,直到1918年11月11日11时回到正常状态运行。

  白厅(Whitehall)是伦敦威斯敏斯特区的一条街区。至迟于17世纪开始,由于这条街区大多数建筑为浅灰色石材修建而得名。街道南北走向,全长640米,北端特拉法尔加广场,南端与国会街、唐宁街相接。白厅东侧分支还与大苏格兰场街相通。陆军部、国防部、内阁办公室、卫生部、皇家骑兵卫队阅兵场分布在这条街区两侧。白厅也因此成为英国政府的代名词。一战结束后在其南端修建战争纪念碑。图为1900年的白厅。

  现代英国皇家海军(Royal Navy)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初,是英国三军中最早成立的军种。因此其又被称为“资深军种”(senior service)。1588年,曾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自17世纪中期开始,到18世纪,与荷兰海军、法国海军争夺大西洋沿岸制海权,先后获得胜利。到18世纪中期慢慢的变成了全球最强的海军力量。由于其在英国崛起成为超级大国历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其他各国在称呼时经常省略掉国家而直接称其为“皇家海军”。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由于一时间再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皇家海军活动相对减少。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也让其海军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1859年,皇家海军拥有的作战和辅助舰船据估计约1000艘。这期间,皇家海军对外执行了一系列军事干涉、反海盗行动。

  1889年,英国国会通过《海军防御法案》,要求皇家海军主力战舰数量必须最少与第二、第三大海军的数量总和相等。因此当1900年德国制定海军法案,开始大规模扩充舰队时,应英国也加大海军建设以应对,这就是直接引发协约国诞生的海军军备竞赛。1906年皇家海军装备了第一艘具有划时代设计的战列舰(无畏号——见图),该型战舰的出现加速了新的军备竞赛。以“无畏舰”为技术标准,各国争相展开自己的无畏舰建造(以德国为典型)。此时也诞生了一系列海军新名词“无畏舰”、“前无畏舰”、“超无畏舰”等。

  一战期间,皇家海军的最大对手就是德皇海军的公海舰队。1916年5月底,双方在距离丹麦日德兰半岛约128公里的北海海域进行了一场海战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列舰决战。这次海战也标志着双方的海军竞争达到白热化顶点。

  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德国哲学家、文化批判家、古典语言学家、诗人。24岁就成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副教授。1869年在瑞士成为无国籍人士。

  1879年,因健康原因辞职,此后在瑞士和意大利各地居住。这期间他完成了自己最主要的一些著作。1889年后,他精神失常,余生由母亲和妹妹照顾。他的哲学思想中充满了对“真理”的强烈批判,他对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提倡的道德的提出批判。

  观点主义‌是他提出的哲学理论,其主旨认为所有观念的构成都是由一种独特的认知观点形成的,即个体关于存在的概念由该个体周围的环境定义,而这种观点是由“权力意志”推动和说明的。‌此外,他还提出了诸如“上帝已死”、“超人”、“永恒轮回”等具有影响力的概念。他晚期的作品中更多关注于个体创造力如何克服民间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以便可以追求新的价值和审美。他的作品涉及主题涵盖了艺术、语言学、历史、音乐、宗教、科学、文化、悲剧等十分普遍的内容。由于他质疑一般真理的价值,因此被视为后现代哲学的先驱,对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有着深远影响力。

  他的书籍在生前都是自费出版,大多数仅卖出数百本,最多也不到两千本。他的学说后来对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荣格等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不过,最为人熟知的还是对纳粹主义的影响。这其实就是他的妹妹伊丽莎白对他作品内容选择性的曲解和篡改。伊丽莎白在1886年与一位反犹太主义者结婚,并且两人前往南美的巴拉圭计划创建所谓“纯种德意志人”殖民地,但这个计划遭到了尼采的无情嘲笑。因此,兄妹二人冲突、争吵不断,之后因为尼采的精神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才得以和解。后来,伊丽莎白主动与纳粹分子合作,将尼采的许多理论与种族主义和对外扩张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尼采本人生前对反犹主义持明确的批判。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犹太裔作家。出生于维也纳,父亲是一位成功的纺织商人,母亲出身于意大利犹太银行世家,全家不信奉任何宗教。1904年茨威格完成博士论文,从维也纳大学毕业。此后他经常旅行,曾前往印度、美国等地。一战爆发后,他自愿入伍,从事战地新闻服务。此后他受到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影响,加之亲眼目睹战争破坏,故而作品多涉及反战题材。一战还未结束他就离开军旅,搬到瑞士居住,担任报刊记者。一战后回到奥地利,与一名贵族女子结婚。之后投身于反对民族主义、复仇主义的活动中,宣扬“欧洲统一精神”。1927年创作著名历史纪实作品《人类群星闪耀时》。1928年前往苏联旅行,与高尔基结识。1933年纳粹上台执掌德国政府,他的作品在德国受到限制。1935年去南美旅行。1936年他的作品在德国被禁止,同年他结束第一段婚姻。1938年奥地利与德国合并,他移民英国,并开始了第二段婚姻。

  二战爆发后,他取道美国、阿根廷和巴拉圭抵达巴西。此后出版多部反抗法西斯主义思想的作品。1942年2月22日,出于对“精神家园欧洲毁灭”的痛心和“自愿与理智的思考”,与妻子在里约热内卢服用镇静剂自杀。他的作品以名人传记、中短篇小说和散文见长,受到弗洛伊德影响,他偏好从心理活动分析入手,加之引人入胜的叙述和热情洋溢的修辞手法,自成一格。图为1900年斯蒂芬(立者)与兄长阿尔弗雷德的合影。

  德国士兵克雷斯滕·安德烈森也是那些千千万万投身战争的欧洲青年人当中一员。

  但稍有不同的除了他“特殊”的身份外,再就是他一开始并不那么愿意被卷入战争。

  安德烈森时年23岁,来自于日德兰半岛南部,那里曾经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都属于丹麦王国领土,然而在1864年普鲁士与丹麦的战争后永远成为德意志的一部分。

  德意志帝国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在德意志统一战争之前一直属于丹麦王国治下领土,不过当地很早以前就居住着大量讲德语的居民。

  安德烈森的母语虽然是丹麦语,但却因为所居住家园的疆土变迁成为了一名德国公民。

  他的父亲在几周前因为被视为有有几率会成为对德意志帝国造成危害的少数民族团体领袖(或是可能成为领袖),而遭到当局逮捕。这种逮捕源自于战争起步时的某种恐慌——对于间谍、叛徒存在的近乎歇斯底里的的恐慌。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图中红域)位于丹麦日德兰半岛南部和德国北部低地最北端,区域内最高点只有海拔168米。历史上这里一直存在两个公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11-12世纪时石勒苏益格属于丹麦王国领地。进入15世纪后,至1806年之前这里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北部边疆。石勒苏益格居民使用的语吾包括德语、丹麦语和北弗里西语,大多数人为丹麦裔。荷尔斯泰因以德裔居民为主。19世纪中期开始,两个公国地位复杂起来,是德意志联邦与丹麦争夺的焦点。1848—1852年,双方爆发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尽管以普鲁士軍隊为主的德意志联邦军(含普鲁士王国、石勒苏益格公国、荷尔斯泰因公国、萨克森王国、汉诺威王国、梅克林堡-施韦林大公国)在战场上的损失略小于丹麦(伤亡被俘:8309 vs 8695),但由于后者获得了英国、俄国支持,因此最后德意志联邦不得不作出让步,确认丹麦国王对两公国的宗主地位,但也确保了相对独立性。1864年,丹麦王国新国王违反此前条约,企图将两公国完全丹麦化,此举引发德意志联邦全体成员不满,也丧失了国际支持,于是普鲁士联合奥地利与其他德意志邦国进攻丹麦南部港口城市科灵,随即很快将其占领。1865年8月14日,丹麦与德意志联邦在维也纳签署条约,放弃对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主权。普鲁士获得石勒苏益格,奥地利获得荷尔斯泰因。

  丹麦丧失了超过40%的领土和38.5%的人口,给国家自信心造成沉重打击,此后不再参与任何列强争霸,转型成为专注内政的福利国家。之后普鲁士在德意志联邦中的地位日渐上升,超过奥地利,并通过1866年的普奥战争击败后者,取得荷尔斯泰因控制权。一战后,北石勒苏益格地区(丹麦语区)进行公民投票后加入丹麦。二战后,该地区正式设立为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州,成为德国16个联邦州中位置最靠北的一个。

  9月28日(星期一),安德烈森已经穿上德军士兵制服七周了,他在德国北部弗伦斯堡的兵营接受了各种训练,当中包括如何包扎枪伤创口。

  尽管安德烈森并没有马上就加入战争的想法,但是他仍然在军事技能训练中表现不错——几次射击后获得了两个十分和一个七分。

  由于他此时无意真正加入战争,因此当连队组织志愿分遣队出发奔赴前线时,长官要求士兵举手示意后,他几次都没有。

  今天当再次集合询问时,他是连队仅有的三位没有举手士兵之一,但他的长官也只是简单询问了一下,并没有再强迫他表态。

  “我们都已麻木不仁,在出发前往战场的途中没有流泪也没有恐惧,但我们实际上都清楚自己是朝着地狱的大门走去。然而,身体一旦穿上僵硬的制服,心也不再能够依照自己的意愿跳动。我们已不是自己,甚至也不再是人,顶多是功能完善的机器人,毫不思索地做着种种事情。神啊,我们要是能够再次恢复为人该有多好。”

  11月19日(星期四),安德烈森在前一天接受了斑疹伤寒和霍乱的疫苗,今天又将接种白喉疫苗。

  不同于克雷斯滕,瑟格是志愿前往第一线,他表明了自己想要“在战争中接受成年的洗礼”。

  “上战场,不是为了金银财宝,不是为了祖国或荣誉,也不是为了杀敌,而是为了锻炼自己,为了强健自我,磨炼意志,砥砺操守。这是我想上战场的原因。但我拒绝自愿学习这一课,因为我相信这个目标也可以由其他方式达成”。

  然而,安德烈森也明白自己终究是会奔赴战场,他庆幸自己能比战友拥有更多一些的额外时间。

  •帐篷与帐篷桩(这种帐篷被戏称为“英雄的棺材,因为会经常被用在战地葬礼上包裹死者尸体”)

  1914年战争爆发时的德军士兵。尖顶盔是此时的德军标志性装具。这种头盔最早出现在1842年的普鲁士军队,此前的1837年普鲁士王室成员访问俄罗斯时获赠新设计的有尖顶装饰物的头盔,回国后建议仿制而开始使用。有趣的是,俄军直到1844年才开始正式准备自己的尖顶盔。此外俄国版本的尖顶盔最开始还有马尾状毛穗装饰,后来逐步弃用(只有近卫军和宪兵、仪仗队还继续保留)。德军尖顶盔材质主要为皮革,但随着一战爆发后皮革储备日渐减少,最主要是这种头盔无法抵御弹片和爆炸后迸溅起的碎石(因而此种原因伤亡率很高),加之尖顶也容易成为对方瞄准目标,因此先于1915年推出无尖顶的简化版盔,到1916年开始慢慢地换装防护性更好的钢盔。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方面研究钢盔虽然起步最早,但由于繁琐的行政因素,却晚于法国和英国装备(1915年)。随着钢盔的装备普及,尖顶盔仅限于德军高级军官在礼仪场合佩戴,另外宪兵或仪仗队使用。此外,德国警察、消防部门也经常使用类似的头盔。

  1914年一名来自第4禁卫步兵团的二等兵全副武装形象。他的尖顶盔外罩了套子。

  红十字会的妇女们为他们献上巧克力、蛋糕、坚果和雪茄,还在他们的步枪枪口插上花朵。

  安德烈森接受了礼物,但坚决不允许在自己的步枪上插入鲜花:“我还不打算为我自己举行丧礼”。

  随后他和战友们搭乘火车,经过长达96个小时的旅程后,在法国西北部的努瓦永下车,然后在月光映照下沿着一条道路向南行进,之后在一座小镇附近设置阵地。

  一路上,有长长的马拉炮队和其他车辆从他们身边经过,远方的地平线那头不断传来爆炸声。

  残酷的战争夺走了整整一代欧洲青年人。图为战争爆发时的德国第137步兵团士兵(二战德国陆军大将施特劳斯军旅生涯开始于此部队)。

  “原本在这个地方进行的攻势已经完全陷入停滞,一切都非常平静。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没听过大炮的声音了。我相信战争会在今年8月以前结束。不过,这不表示我们立刻就可以回家。到时候旧大陆一定是一团混乱。我认为世界的运转将会暂停一阵子,然后再重拾精力全力前进。”

  然而他过的并不开心,因为刚刚回家他就进了医院——严重的喉咙发炎伴随发烧让他表示:

  他此前并没有经历过一次真正的激烈战斗,为此他甚至有些内疚——因自己无法给亲友描述特别刺激的战地经历。

  一年前的这样一个时间段,他还在满心期待战争会很快结束。然而如今,一切都没改变的迹象。

  此时,由于协约国的海上封锁,以及国内粮食生产的不足(主要因为缺乏储备、农业生产劳动力被征召)等因素,食品供应严重不足,价格飞涨。许多农业生产者抵抗不了高于市场价十倍的诱惑,将农副产品投入黑市。当时德国与奥地利约有半数鸡蛋、猪肉都在黑市中交易。

  同时,社会弥漫着厌倦与不满,青少年犯罪率也大幅度增加。在不莱梅,许多妇女打破商店橱窗,抢劫货品。

  一名来自德国最富足城市汉堡的士兵在休假日期还有四天的时候就返回前线,因为他的妻子已经拿不出任何食物来摆上餐桌了。

  他们现在已经很少有机会能够在越来越粗劣的军用面包上涂抹牛油了。牛油如今被一种被士兵们认为倒胃口的果酱取代,士兵们将这些果酱称为“兴登堡奶油”、“德皇威廉纪念牛油”。

  6月30日(星期五),安德烈森依然在前线从事着无休止的挖掘工作。他手握十字镐和圆铁锹的时间比拿步枪和手榴弹的时间要长得多。不过他并没有因此而抱怨。

  安德烈森每天需要挖掘8个小时的战壕,不过并不是连续不断,他在中间有足够时间能休息、用餐,自由活动。

  安德烈森和他的战友们夜晚睡在挖开地面后搭建的地窖式掩体里,虽然如此一来非常安全,能够躲避炮火,但是里面非常潮湿、拥挤。床铺很狭窄,所有人只能侧卧睡觉。很多时候木制床板的宽大缝隙让人很难进入深度睡眠,另外床垫内部填充的木屑也会相互黏附成一团,让躺卧者很不舒服。由于掩体内只有一个狭窄的进出通道与外界沟通,因此空气也不那么新鲜,在里面呆久的士兵感觉就像患上哮喘一般,这时他们更愿意到掩体外缓解这些不适。

  他和战友们不时仰望湛蓝的天空,谈论着双方的飞行员。不久前,著名王牌殷麦曼就在这附近被击落,安德烈森有些战友亲眼目睹了那情景,而当时他正在掩体内睡觉。

  图中这样标准的一战西线战壕在刚开战头几个月里并不存在,对峙双方经过摸索后逐渐将小型临时战壕扩大为这种大面积大纵深防御带。双方战壕之间的空地被称为“无人区”。在西线年德军后撤至兴登堡防线千米以上。而在欧洲其他战场,极端情况下双方战壕最近的仅有15米(加里波利战场),双方士兵会不断投掷手榴弹。在东线,没再次出现这样庞大的战壕体系,因为那边的战场面积更广阔,后勤补给线距离更远。

  一战德军西线战壕工事剖面结构,可见图右上方的重机枪战位,该武器构成了每段德军阵地的步兵火力支撑点。

  德军士兵在前线掩体内将老鼠抓住后剥皮晾晒,这些鼠皮会被用于修补装备中的损坏皮具。当时交战双方士兵在掩体内都会面对老鼠和各种虫子肆虐的问题。

  灌满污浊积水的英军战壕。这是双方士兵经常面临的情况,在等恶劣环境下,以“战壕足”为代表的众多伤病在一战期间非常普遍。

  马克斯·殷麦曼(1890—1916)一战德国王牌飞行员。出生于德累斯顿一个商人家庭,从小就对机械技术有着浓厚兴趣。父亲在他7岁那年去世,因此母亲的教育对他后来的人生观有着更大影响。中学毕业后,他加入军队,但很不适应军营的生活方式,于是选择退出,继续完成了高中学业。1911年他加入军事铁路部队,不过在通过军官考试后他于一年后再次转入预备役,之后进入德累斯顿大学学习机械工程。大学期间他曾加入体操俱乐部和航空俱乐部。一战爆发后,重新入役,继续在铁路部队服役。繁琐的演习和训练让他厌倦,经过申请前往接受飞行训练。1915年1月31日他第一次完成独立飞行。2月9日通过飞行员考核。3月被派往法国北部里尔地区,加入驻扎在那里的第3陆军航空团。此后他先后负责传送文件、为炮兵提供侦察信息等任务。6月底他完成了21次飞行任务,因此获得二级铁十字勋章和奥古斯特银质奖章。8月1日,他驾机迫使一架前来驻地空袭的敌机不得不降落德军阵地,因此被授予一级铁十字勋章。此后他接连击落敌机,被对手称为“里尔之鹰”。到11月,他的个人战绩达到6架,慢慢的变成了一名标准王牌飞行员。之后获邀参加巴伐利亚王国的宫廷宴会,并得到国王亲自赠予的纪念品。而后还获得了霍亨索伦王室的佩剑骑士十字勋章。返回部队后,他曾遭遇一次飞行事故,但没有受伤。到圣诞节时,他和战友波尔克(一战王牌、教父级飞行员、空战战术家,40架个人战绩)一起获得了空战荣誉奖杯。1916年1月他在获得自己第8个战绩后与波尔克一道获得普鲁士王国最高军事荣誉——“蓝马克斯”勋章。他们也是最早获得该荣誉的飞行员。3月30日,他已完成450次飞行任务,击落13架敌机。为此收到巴伐利亚国王和德皇的感谢信,并获得二级指挥官十字勋章。4月晋升中尉。月底,他在一场空战中被击中,但成功驾机迫降。5月16日,他取得了自己最后一个战绩,总击落数达到15架。6月13日,他受命组建由自己指挥的飞行中队。19日17时左右,他率多架飞机紧急起飞,拦截前来空袭的英军飞机,不久后他的座机在空中断裂坠毁。经过检查后,坠机原因被认为是遭遇地面友军炮火攻击(另有机械故障、被敌军轰炸机机枪击中说法)。25日,在他的家乡德累斯顿举行了数万人参加的隆重葬礼。殷麦曼开创的“殷麦曼翻转”至今仍然是特技飞行中的基础动作。尽管航空技术已进入喷气时代,与一战早已天壤之别,但这套动作的改进版本依然以他的名字命名。

  10月28日,波尔克在带领手下飞行员里希特霍芬(一战头号空战王牌,80架个人战绩)等出击,空战中不慎被友机起落架将自己机翼破坏,随即坠机,时年25岁。

  8月8日(星期二),索姆河畔的战事已经进行了一个月又一周,如果从英军开始大规模炮击德军阵地,为进攻做准备开始,要更久一些。

  尽管此时正值盛夏,但战场周边见不到一丝绿色,满眼可见尽是一片毫无生气的灰褐。

  安德烈森的五位同为丹麦籍战友都先后阵亡,另外两位重伤战友一位失去双腿,另一位也是腿部严重受创。除此以外还有三位战友不同程度受伤。

  安德烈森形容英军的大口径炮弹爆炸时就像遇到了“英雄传说里的怪兽”一般,周遭会突然变得一片寂静黑暗,几秒钟后烟尘逐渐飘散,才能再次看到几米外的四周,但马上又会有另一枚炮弹尖啸着飞来。

  1916年7月1日,英法联军经过长达一周的高强度炮火准备(1400门重炮,共发射150万发炮弹)后向索姆河一线的德军发起进攻。该地区距离巴黎约有150公里。为突破德国第2军团的防线架飞机的兵力。德军在此战线架飞机。德军的防御阵地纵深有7-8公里,由3道防线组成。联军的炮击几乎完全摧毁了德军第一道防线阵地,对第二道防线也造成了一定破坏,但是德军人员和装备损失非常轻微,战斗力依然完整。此外,联军的炮火准备使得随后的进攻行动丧失了战术突然性。7月1日进攻当天,联军突破德军第一道防线右翼,但英军在左翼阵地遭到德军机枪阵地的强大火力阻击,一天之内损失近57000人。此后几天,德军第二道防线也被突破,但德军投入了新的预备部队,并且构筑了补充防御带。到7月中旬,联军已经没办法继续推进。此后联军继续增兵至51个师,飞机增至509架。然而战事依然陷入胶着,联军此时平均每昼夜只能推进150—200米。9月15日是战争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天,英军第一次在进攻中投入了18辆代号为“水柜”(Tank 坦克)的新式履带装甲战车,在该武器的帮助下,当天即突破德军战线公里。但是由于这种武器的技术还不够完善,加之数量太少,无法帮助英军取得战役性的突破。德军也在初见这种武器后的慌乱后很快找到应对办法,稳定了战线。由于此后战场秋雨连绵,地面泥泞不堪,战斗逐渐平息下来。11月18日,联军放弃进攻,战役结束。战役期间联军共投入86个师(英军54、法军32),伤亡约794000人,只前进了5—12公里,未能完全突破该地区德军防御。德军先后共使用67个师,伤亡约538000人。虽然被联军占领240平方公里的阵地,但成功阻止了联军的战役企图。不过,此战后联军部分夺回了西欧战线的主动权。索姆河战役是一战期间顶级规模、过程最为惨烈,且维持的时间长的阵地战代表(同期进行的凡尔登战役时间更长但兵力伤亡均不及索姆河)。坦克作为后来影响陆战技术革命的新武器,在此战第一次投入运用,也使得这场战役具有了特殊意义。

  德军在一战期间使用的重机枪主要是MG08,这种机枪是美国马克沁重机枪的德国版本。由于最初生产这种机枪的兵工厂在柏林的施潘道(Spandau),因此又被称为“施潘道机枪”。该枪前部的水冷套筒注满水时全重69公斤,使用子弹为7.92mm口径毛瑟钢芯弹,最高理论射速为450—500发/分钟,供弹方式为250发一组弹链。该枪有效射程2000米,最大射程可达3500米。战争后期,改进型增加了外置冷凝器,可以将水冷套筒内的水蒸气自动回收而后再度补水,如此一来就不需要暂停射击补充冷却水,机枪亦可持续不断射击,只要不断供弹,可连续射击上千发子弹,这样的火力输出甚至强于二战期间德军最著名的MG42通用机枪(气冷式)。一战开始时,德军每个步兵团都配备一个装备6挺该枪的机枪连,1915年又增加一个连,1916年时再增加一个使得每个营都配有一个机枪连。1917年,这些机枪连装备数量增至12挺。索姆河战役期间,德军阵地上平均每一百米一挺,在40公里宽战线挺以上的该枪向发起冲锋的英军持续射击,一天之内给予其重大杀伤。战争刚开始时,德军每个步兵师平均只有二三十挺,到战争结束时,已达到平均约一百多挺(另装备轻机枪约200余挺)。由于这种机枪给协约国军队造成了巨大伤亡,因此战争结束后德国国防军仅被允许保留2336挺重机枪。不过德国暗中藏匿了大批这种机枪,到二战期间仍然在使用。除德国外,还有约19个国家使用过该枪或改进型号。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期间大批使用的二四式重机枪就是这种枪的仿制版本。最近十年的乌克兰东部战事中仍可见该枪的身影。

  坦克的出现,让英军在德军铁丝网壕沟和重机枪阵地面前有了新的能够大大减少伤亡的有效突击手段。尽管由于自身技术不完善导致不少故障、局限,坦克在初战中仍然展现了强大震慑力和巨大应用前景。德军在初次面对这种武器时产生了极大恐惧,以至于大批士兵直接放弃阵地。不过,很快德军也发现了这种武器的缺点,采取了加宽堑壕的办法,并使用火炮集中射击,稳定了战线。坦克的成功运用,也刺激了其他几个国家开发这种装备,此后法国接连推出多个型号。德国也在战争后期少量使用了自己研发的坦克。

  英军的火炮射击与德军不一样,通常军事研究者认为德军的炮火比英法军队的更加致命,因为德军不会把精力浪费在击毁敌军防御工事这种徒劳无功的事情上,而是会集中在对方准备发起攻击的部队这里。在英法军队发起进攻的时候,德军会以弹幕射击双方阵地前沿的无人地带,如此往往会给对方带来重大伤亡。

  尽管英军两个营冲锋的步兵闯进了德军炮火覆盖的区域,随即在混乱中又陷入德军机枪的交叉火力中,但是仍然有几群英军步兵冲到了安德烈森所在的战壕前,近距离肉搏战不可避免了。

  德军在当天下午发动了反击,凭借对地形的掌握很快夺回了被对方攻占的战壕。

  安德烈森所属连队的一名伤兵躲在一座碉堡内,目睹了英军此前占领阵地后把一些德军战俘带回己方战线。

  连队在这波战斗结束后集合点名,发现有29人生死不明,当中就包括了安德烈森。

  “神啊,请保佑我们当中即将上战场的人,谁知道我们何时能够回来!”——

上一篇:东亚机械:公司的真空泵能应用在锂电池出产的悉数过程中辅佐真空搅拌机进行匀浆
下一篇:我把英语老师抄了一遍视频